为什么哀伤可能会转变为延长哀伤障碍

网站首页    哀伤理论基础    为什么哀伤可能会转变为延长哀伤障碍

文/刘新宪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10%的丧亲者会从正常哀伤转变为病理性哀伤,病理性哀伤也被称为延长哀伤障碍。为什么有些人的哀伤会转变为延长哀伤障碍呢?

不幸的丧亲经历当然是引发延长哀伤障碍的主因,但它需要和其它很多不同的风险因素综合在一起时,正常哀伤才有可能转变为病理性哀伤。把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二大方面。

 

 

1.来自外部的风险因素

 

伤亲者与逝者的关系:通常关系越亲密,出现病理性哀伤的可能性越大。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往往是极度亲密并彼此依恋,所以失去子女的父母是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高危人群”。根据现实经验,失独父母比丧子(非失独)父母出现病理性哀伤的风险要高。

 

配偶关系:婚姻基础不好,配偶互相指责,失去子女的打击后则易罹患病理性哀伤

 

死亡原因:逝者死于突发或特殊事件,如车祸、被杀、自杀,或一些易受社会歧视的死亡(如艾滋病,吸毒),会更多地引发丧亲者出现病理性哀伤反应。

 

逝者的性别:在中国,由于文化、风俗、家庭生态、传统的影响,如果逝者是男性,孩子的父母出现病理性哀伤的概率也会相对较大。

 

社会支持系统:当丧亲者受到亲友和当地社会习俗孤立,排斥和歧视,或不能得到适当的社会支持与援助,出现病理性哀伤的可能性更大。

 

2. 来之内在的风险因素

 

基因:人类基因遗传包括抗压能力,它直接影响大脑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及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生活经历:如果儿童时期受过伤害,或者过去有过精神障碍问题,出现病理性哀伤反应的可能性就更大。

 

文化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比文化程度高的人群会更多地出现病理性哀伤反应。

 

性别:对失去子女的父母来说,母亲更容易罹患病理性哀伤。

 

价值观: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意义的全部,那么失去子女事件便较易引发病理性哀伤。

 

个性、心理承受力、及思维方式:个性内向自闭、多愁善感,或考虑问题视角狭窄等,较易罹患病理性哀伤;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有时能帮助人调整思维方式,从而可以使人相对容易接受丧失和减少病理性哀伤的风险。

 

健康及年龄:原来健康状况不好或老年人更易出现病理性哀伤。

 

应对方式不当,主要表现如下:

 

      回避面对现实:不去面对丧失的现实以及回避哀伤感受,更易出现病理性哀伤;

 

     “哀伤沉思:即一味沉湎于思考或回忆与丧失事件有关的事情,或类似于钻牛角尖式的冥思苦想容易罹患病理性哀伤。

 

     意义理解:丧亲者如果无法真正理解丧失事件或无法从丧失中寻得有助于哀伤平复的积极因素,则容易罹患病理性哀伤。

 

 

综上所述,延长哀伤障碍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结果,它是众多风险因素的“合成效应”。通过对哀伤风险因素的了解,哀伤者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并努力降低和减少这些风险因素。

 

关怀者同样也要对这些风险因素加以了解和评估,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哀伤者在哀伤中成长。

 

若要走出哀伤的深渊,需要爱、智慧、知识和勇气。

 

 

 

     

2019年6月12日 04:24
浏览量:0
收藏